本期期數:第二十三期
發行日期:2010 / 10



 
       列表
             最新消息
             中心記事
             學術活動
             國際瞭望
             專題報導

訂閱電子報

      

 

 

 

 

 

 

 

 

 

 

「第六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紀要

臺灣總督府檔案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史的寶庫,也是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最重要的收藏。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則是臺灣文獻館的重要活動,每隔兩年舉辦,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論文,針對總督府檔案中各形各色內容,提出探討。今年8月26至27日,臺灣文獻館與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共同主辦第六屆的總督訪檔案研討會,並由臺灣民主基金會、日本交流協會與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協會協辦。

本次會議總計有十七場論文發表,內容多元,涵蓋廣泛,與會發表學者來自台灣和日本各地,同時有許多資深學者擔任主持人與評論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會特別邀請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的人員與會,介紹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數位化的成果。本次會議吸引了超過百人參加,大會現場座無虛席,甚至另闢簡報室實況轉播。

會議的前兩個場次,圍繞著日治時期臺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如現任臺灣文獻館副館長的歐素瑛教授發表〈實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以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結合了教育史與產業史的兩個領域。洪紹洋、張怡敏與李為楨三位學者,則分別針對日治時期臺灣的中小機械業、糖廍以及工業化資金等不同面向,提出各自的觀察。現任教於政大台史所的李為楨教授,以「臨時資金調整法」為中心,她從統計數據中發現,戰時體制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於企業的借貸其實不多,反倒是自有資本佔了大部分。我們對暫時銀行對產業發展所扮演的角色,實有重新考慮的必要。

接下來的幾篇論文,包括顏義芳、栗原純、范雅鈞與蕭明治等諸位的論文,則圍繞著日治時期的專賣問題,包括煙、酒和鴉片等。這不是個新鮮的課題,但仍有許多值得深入挖掘的議題。如暨南大學博士生范雅鈞的論文,深入探討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出資成立的「南興公司」,透過檔案細緻地重現公司內部組織與成員,及其經營策略。東京女子大學栗原純教授,則從明治三十四年的「降筆會」運動,重新觀察臺灣總督府對鴉片專賣制度的矛盾態度。

本次會議除了栗原純教授外,還有好幾位日本學者與會。如琉球大學的大浜郁子教授,從新史料「琉球人の漂着実況始末」和不同的角度,重新討論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原因。除此之外的三位教授,則都任職或任教於臺灣學術機構。如淡江大學日語系的富田哲教授,討論日治初期對台灣總督府翻譯的批判。原本政府的翻譯應該是殖民統治重要的一環,但1899年具有官方色彩的臺灣日日新報,卻在社論中強烈批判當時臺灣總督府內的翻譯,這是為什麼呢?富田哲教授的文章即在討論這個矛盾的現象。於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石丸雅邦先生,也處理了類似問題,他討論理蕃警察的「通譯兼掌」制度,詳細整理制度的緣起、規定與實行內容。他的評論人傅琪貽教授則建議將純粹的制度史討論,放在總督府對於原住民的態度和意識形態下,加以思考,會更有意義。另一位日本學者岡本真希子,目前任職於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她的文章討論聚焦在「巡查補」一職,這是臺灣警察制度中,另一個基層的職位。評論人吳密察教授指出,像這種基層治理單位討論,在近來韓國學界的殖民史中,是重要的趨勢。他們希望探討的是殖民權力究竟是如何作用的,因此把眼光從高層的組織,挪到了政府的末端單位。從這個角度觀察,岡本真希子的文章,同樣有助於我們從臺灣殖民的脈絡,思考這樣的問題。

在第二天的會議中,也有場次集中討論臺灣的地域史。如暨南大學歷史所博士邱正略,延續其博士論文主題,探討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在埔里地區的調查活動,及其調查結果;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典藏中心涂豐恩,則從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出發,配合總督府檔案的記載,討論善化地區的環境變遷、土地開發與地權糾紛。主持人逢甲大學陳哲三教授聽完報告後指出,本文利用的大量的數位化資料,即便研究者仍在台北,卻可以透過網路,考察島嶼另一端的地域史發展。同場報告的,還有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助理教授蔡明志,他從建築規範著眼,將臺灣總督府的建築標準區分為「判認官以下官舍」、「警察官吏派出所」與「區長役場」等三種。不同的建築形式,展現了不同的思維邏輯,也是觀察殖民政府一種特殊的視角。

本次會議也有臺灣文獻館的研究人員與會,發表論文。如王學新研究員,延續一貫研究主題,討論總督府的權宜漏籍策略;陳文添研究員,則利用檔案,企圖重建1928年暗殺久邇宮事件的經過;年紀較輕的研究人員黃淑惠,則從檔案管理的角度,思考臺灣總督府檔案的整編;至於翻譯過眾多檔案的溫國良研究員,則討論日治時期臺灣社寺,但評論人師大台史所的蔡錦堂教授,則對本篇文章提出了相當尖銳的批評意見。尤其關鍵的是,本文中將有關社寺的府令第四十七號第十九條譯為「依本島舊慣所設立之舊有社寺、廟宇等,亦適用於本規則」,但蔡教授指出,這樣的翻譯不但錯誤,而且正好相反,應該譯為「依本島舊慣所設立之舊有社寺、廟宇等,不適用於本規則」。因為這樣的嚴重錯誤,對於歷史現象的理解,自然也出現了大幅偏差。

如前所述,本次會議也邀請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成員,前來介紹日本近代史數位化資源。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的設立,目的在將國家各機構收藏的亞洲歷史資料數位化,成為向國內外提供資料的電子資料中心。其原則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免費使用。1994年,日本首相為紀念戰後五十年,發表了關於「和平友好交流計畫」的談話,計畫中提到了「將設立人們早就提出必要性的亞洲歷史資料中心」1995年由十五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團隊,向政府建議設立該中心。1999年,由內閣會議決定設立。經過兩年籌備,於2001年11月30日成立,作為國立公文書館的一個部門。目前機構中,共設立有所長一名、職員10名、調查員(包括研究生)9名、一共20名。從外務省調來的有4名、文部省2名。 提

供亞洲歷史資料中心資料的單位,包括了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其資料包涵的時間,則從明治時代(1868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為止,其中包括不少機密文件。目前公開的,一共有20,077,846筆影像。除了提供英文、中文、韓文的網頁,還有五種檢索方式:五十音檢索、階層檢索、關鍵字檢索、進階關鍵字檢索、檔名(編號)檢索。檔案格式上,則有djvu、jpeg兩種。有時檔案中涉及隱私權的人名,會將影像部份塗黑 。

亞洲歷史資料中心人員指出,因為憂心新一代日本青少年不懂本國歷史,希望能吸引更多人使用,因此特別情商日本明星藤原紀香,拍攝資料介紹的影片。這樣的舉動,也引起一些學者的反對意見。除此之外,資料中新的網站也設立歷史專題,讓對於歷史理解不多的瀏覽者,可以更快進入檔案世界。演講者指出,他們非常希望加強與亞洲各國的聯繫,未來希望有機會,再到臺灣的不同單位訪問。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版權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 TEL: 02-3366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