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期數:第二十二期
發行日期:2010 / 09



 
       列表
             最新消息
             中心記事
             學術活動
             國際瞭望
             專題報導

訂閱電子報

      

 

 

 

 

 

 

 

 

 

 

慈林資料庫使用心得

文/林竣達(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

數位資料庫能對思想或論述研究產生什麼幫助?這項新科技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開拓新的研究視野及發展出更多樣的分析策略?金觀濤、劉青峰等人的嘗試或許可以視作一種勇敢的嘗試,不過他們那種運用計量方法來對特定關鍵字的變遷進行比較分析的途徑,需要大量的資源及條件配合,在目前台灣的資料庫中顯然仍缺乏發展上述途徑的條件。即便目前台灣的資料庫在發展計量途徑時仍有所侷限,但我認為資料庫仍能夠對論述研究提供重要幫助,意即透過資料庫的「關鍵字搜尋功能」、「相關背景資料」及「後分類系統」,可以幫助研究者更有效率地進行取樣。以下我將以我的碩士論文為例來說明慈林資料庫對我研究的幫助。

我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為戰後台灣1970s-1980s的政治論述及民主概念,換言之,我並不是以單一雜誌或單一作者做為研究對象,而是試圖去描繪不同時期各雜誌及各作者所使用的類似論述,並對其變遷提供解釋(可參考下圖):

 

1


我以這樣的圖形試圖傳達幾項訊息:1、論述α和論述β皆有時間性(圖形雖然看似規則,但事實上論述會因時間而變遷),甚至可能在某些時刻出現接合(交疊的部份);2、單一雜誌或作者可能部份表達了特定論述,或可能表達了多種論述。在上述的認識下,如果我們以傳統方法來研究論述α和論述β便十分吃力,因為在不知道論述α和論述β的邊界情況下,我們可能要一本雜誌一本雜誌地去看,並進行繁複的比較作業,若資料量十分龐大,這樣的工作將會耗費研究者大量心力,甚至可能使得這類研究主題逐漸消失在研究議程中。但在擁有「關鍵字搜尋功能」及「後分類系統」之後,我們只要能找出構成論述α經、緯線的各種要素,亦即特定的關鍵字,再利用「後分類系統」來鎖定時間範圍及過濾出處,我們便較有機會掌握論述α的整體樣貌。最後,資料庫所提供的「相關背景資料」也有助於我們快速掌握論述α經、緯線的各種要素,例如慈林資料庫的每一筆資料中,都會附上該文章所在的雜誌目錄,透過目錄我們便可以掌握該雜誌的議題設定,並以其中較重要的議題再回頭來進行關鍵字搜尋。

綜合上述,資料庫的技術提供了我們快速從大量資料中找出相似特徵資料的可能性,讓我們更有機會進行長時段且兼具宏觀及微觀的比較研究,也能讓我們可以更快訴地檢驗所設定的研究假設,但它同時也更要求研究者的分析能力。換言之,研究者必須將心力花在如何找出真正重要的關鍵字,以及如何正確地設定搜尋條件。我認為這些能力仍需要透過仔細地閱讀歷史文本來培養,以我的研究為例,我便花了許多時間在文本與資料庫之間來回,亦即先閱讀既有文本,從中找出關鍵字,進行搜索後再仔細篩選並閱讀所找到的文本,從中再找出關鍵字來進行搜索,同時間還需要不斷去蒐集相關背景資料,透過這些不斷地來回修正的過程,才較能找到真正需要的資料。

----------------------------------------------------------------------------------------------------------


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使用心得-蒐集日治末期至戰爭結束後的資料

文/阿部賢介(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搜集收藏於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地方法院等的日治時期司法相關文件。其數量相當龐大,且深具史料價值,歷史研究者透過此資料庫之典藏檔案,能夠深入分析當時司法體系的運作狀況,以及一般市民的社會生活。

報告者的研究題目為「二次大戰前後的台灣社會及台灣人之動向」,擬探討自日本發佈投降的1945年8月15日,至國民政府來台正式開始接收的10月25日之間,台灣社會的狀態,以及台灣人對未來的想法。因此報告者透過「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試圖蒐集有關上述時期檔案。檢索結果,蒐集到37筆公正證書檔案及10筆民事判決書,未看到刑事事件檔案。其中1筆公正證書檔案顯示,台中霧峰林家林階堂於1945年9月30日在所屬台中地方法院的日籍公證人佐藤遙之處,以其外甥林攀龍(即林獻堂長子)、林家帳房林坤山等為證人,辦理遺囑公證(台中地院,公正證書原本第289冊昭和20年,第14425號 )。在政權遞嬗未明的非常時期下,大望族的成員仍然以日本司法體系辦理遺囑公證,顯然日本宣告戰敗後,其司法體系在台灣仍然正常運作,也顯示台灣人當時認為日本司法體系將由國民政府繼續或保留。

報告者認為,「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附記檔案的詳細資料,是此資料庫的優點之一。但可惜的是,其中仍有不少錯誤。光從報告者所檢索的時期中觀察,便發現以下錯誤:

  1. 日期
    就歷史研究者而言,日期為史料檔案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之因素,尤其報告者研究都以日期作為檢索檔案之依據。因此若室日期出現錯誤將導致無法檢索檔案或限制研究範圍,進而貶低資料庫的利用價值。較為明顯的錯誤有年號的錯誤,例如:「民國34年」誤植為「明治34年」或「大正34年」等。較為難以發現的,則為因上訴關係,在同一件案子裡出現2個判決日期之例子。另外,資料庫中相當多的「無日期」案件,但是報告者發現,其中存在著能夠辨識日期的案件。
  2. 人名
    附記資料上顯示原告、原告代理人、被告、被告代理人等相關人員之姓名。但是與原件核對,部分資料的姓名出現錯誤。另外,雖然資料設計上述相關人員項目,而原件上也出現代理人的姓名,但於附記資料上卻闕漏空白。
  3. 跳過檔案
    不同2件案子被整理為1件案子。

另外,報告者認為此資料庫之功能有以下需要改進之處;

  1. 年月檢索
    目前年月檢索功能僅在後分類項目,因此必須事先點選檔案所在地後,依年月檢索。如果一開始便能依年月檢索資料庫所有檔案,將更為容易檢索。
  2. 目前的擴大功能無法詳細調整擴大比率,且一旦換頁後便回復原件大小。如果具有像台灣文獻館所製作的「台灣總督府官報電子書」的擴大功能,較為方便。
  3. 列印功能
    擴大影像後列印,附記資料與影像便成為分頁狀態,使用者需要再次調整排版過後才能列印在同一頁。另外如果能1次列印便列印1件案子,不需要列印每1頁,較為方便。
整體而言透過「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歷史研究者能夠詳細觀察當時的社會環境、人民生活以及司法運作之狀況,其史料價值相當可貴。其檔案數量龐大,且使用此檔案的研究成果目前不多見,對於往後有關日治時期的研究發展頗有助益。但美中不足的是,資料庫中仍有不少問題,容易造成使用者的誤解。也許因為檔案皆為日語,並且字跡不清難以解讀,建檔工作相當困難,但是解讀錯誤將影響研究的品質,如此一來將抵觸原先建置資料庫的美意。因此希望數位典藏研究中心團隊動員計畫人員或使用者,多加利用問題回報的方式修訂錯誤,建立較為精確的資料庫系統。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版權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 TEL: 02-3366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