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期數:第三十一期
發行日期:2011 / 09



 
       列表
             最新消息
             中心記事
             學術活動
             國際瞭望
             專題報導

訂閱電子報

      

 

 

 

 

 

 

 

 

 

 

中心記事

臺大數位典藏資料庫工作坊活動報導

本中心於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在臺大法學院萬才館舉辦了臺大數位典藏資料庫工作坊,該次活動和前幾次的工作坊在安排上略有不同,這次的工作坊分為兩部分,上午為第四屆的獎助計畫成果發表,由李朝凱和蘇聖雄兩位同學為大家發表本學期和實驗室合作的心得與成果,希望能呈現數位技術與歷史研究的交流可能。下午則由數典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講解並示範各資料庫的使用,並於現場進行練習。最後則由臺大資工系的研究生分享這學期與李、蘇兩位同學合作的心得;並請第五屆奬助計畫的兩位錄取者蕭宗瀚、鄭螢憶兩位同學分享參與本次工作坊的感想。

工作坊在項潔教授的致詞中揭開序幕,項教授除歡迎大家的與會外,特別引用了傅斯年著名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指出多數人都只重視該文關於史料的重視,卻往往忽視了其中提到「新方法」、「新工具」的部分,資訊技術正可以填補人文研究者這方面的需要。王汎森院士曾在史語所七十五週年時回顧該文,用史語所的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去重新詮釋傅斯年當年的理想;項教授指出再又過了近十年的今日,系統應該可以給予研究者更多的協助,不應只是一個可供系統只是一個儲存、檢索的「庫」而已,我們應該去深思其可能,讓系統為研究方法帶來新的突破,乃至重新賦與史料和史家間新的關聯。

在接下來第四屆奬助計畫成果發表中,發表了李朝凱的〈地域社會視角下的訴訟糾紛──以乾隆朝「岸里大社文書」為探討核心〉和蘇聖雄的〈國史館數位檔案檢索系統與「行營」研究〉兩篇研究論文,並分別由李文良教授和劉維開教授擔任評論人。李、蘇兩位博士生,皆使用了數典中心的相關資料庫,並資訊技術人員合作開發各自所需的觀察工具,李主要以時間的角度去思考訴訟糾紛的發生;蘇則重視行營在空間中的分佈,並提出自己在使用資料庫過程中的一些感想。李文良老師在評論時,強調不應忽視地域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聯性,僅用單一資料庫在觀察必然會有所侷限和盲點;劉維開教授除評論了蘇文的得失外,並指出或許可從人際關係的角度,重新審視「行營」作為機關的設置。

下午的議程,首先由陳秋坤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自己整理屏東萬丹古文書的過程,他自嘲是一個挫敗的歷程,在試用各種方法失敗後,終於一步步找出這批資料之間的脈絡。他除了分享過程中的種種心得和收獲外,並更進一步地指出對於契約文書的研究,還有哪些值得再深入探索的可能。其後則由數位典藏中心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中心的資料庫介紹與教學,分別由杜協昌介紹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陳品諺和歐仲翔介紹THDL工具集和歷史地理繪圖工具、董家兒介紹日治法院資料庫、蕭屹灵介紹國史館數位檔案檢索系統,除詳盡講解各資料庫的內容和使用方法外,並開放現場練習時間,充分和與會者展開互動。

第四部分則由臺大資工所四位碩士生,張嘉文、李鈺淳、劉光哲、劉士綱等四位同學分享他們一學期以來和獎助生互動的感想,以及他們所開發的觀察工具,呈現了數位技術應用於人文研究的各種可能。第五期獎助生也於會場上分享了對未來一學期即將開始的合作的自我期許。最後,則在項潔老師的致詞下,本次工作坊圓滿落幕。

 

 

工作坊照片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版權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 TEL: 02-33669847